品牌管理团队或者经营机制的更改
健力宝在历史上被称为“东方魔水”,在80年代曾经蜚声海内外,成为一个能够跟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竞争的被非常看好的一个品牌。但是当三水市政府将原来的老臣李经纬革职以后,转手卖给了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张海,健力宝基本上开始了品牌的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张海仅仅是对资本市场经营的青睐,健力宝真正的市场策划、品牌定位、渠道政策等并不是张海所要深究的。最终健力宝成为饮料行业的弃儿。虽然第五季产品的上市时的轰轰烈烈,但是时至今日,第5季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且,即使到了今天,还有很多的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第5季到底时是什么东东!
一般来讲,品牌的最早成就者,或者成就品牌的管理团队,对于品牌有着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因素!象是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珍视这个品牌的一举一动,唯恐自己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品牌过继给别人,或者外嫁远方遭受水土不服,以致于风光难再!
健力宝被转让给张海之时,李经纬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老先生眼含热泪,总在为健力宝的明天而默默祈祷,这在一般的资本运营专家来讲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这些人看来,品牌无非是一个能够实现他们不断套现的工具而已,是一个壳!卖产品的层次远不如卖企业来的高,但是当经营者不断对企业的壳进行再三包装的时候,还有谁能够真正关心品牌下的产品经营呢?
国内也有不少通过MBO方式,实现了品牌由原有的管理团队继续经营的转变,比如张裕葡萄酒品牌,齐鲁制药等,象小鸭、小天鹅被南京的斯威特并购之后,发展的势头并不理想,这主要就是原有的管理团队与现在的东家在品牌运作的问题存在着立场和目标的差别!难以突破原有的瓶颈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有助于品牌的快速成长,企业的领导者、所有者和企业的主管部门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找到谁是最爱品牌的人,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和呵护!而不是象家畜养殖场的老板,只是把品牌作为快速致富、不断买进、卖出的对象而已。
中国的品牌流星快速陨落还有其他诸如品牌合资、出租、或者危机处理不当的原因,但是总体来看仍然逃不出上面的4种根源。品牌流星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中国的品牌整体还不成熟,甚至还为成年,无论是渠道、传播、公关等环节上都显得真实幼稚!
但是,中国的品牌毕竟在经历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之后,历经磨难而走向成熟!成熟的最大标志就是走向理性,不但是企业家的个人理性,更是品牌经营团队的整体理性,只有理性才能走向沉稳,告别浮躁,脚踏实地,有一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智慧,实现老子所说过的大器晚成的辉煌,相信这才是大多数以品牌为经营目的的企业家的最终追求和奋斗的理想!愿中国品牌更快的走向世界,实现品牌的真正和名副其实的国际化!
死穴:邯郸学步
人都容易犯红眼病,企业也一样!看到行业巨头走多品牌路线过得如此滋润,心里很是妒羡,还难服气,不就是多几个品牌吗?我也可以做。于是乎一哄而上,一夜之间梦想成为“行业巨头”,看似风光无限,殊不知,到头来却落得消化不良被不明不白地撑死。品牌的种类不是在于多呀,可口可乐,在它的成功中就是在软饮行业中。
死穴:鼠目寸光
多数老板说不出自己企业的明天,只凭自身经验、个人想象主宰企业,模仿,无创新、无鉴别力。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概念、策略,只知道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子过河,还自我美其名曰“脚踏实地”。看似稳重,却有随时掉进陷阱的危险,说不定明天你的企业就会嘎然而止。
借“思考”的脑袋。未知的事物最可怕,选对了人,选对了合作伙伴,也未必能够进展顺利,这就要求老板走出企业,走出行业,深入了解一线市场,深入了解竞争对手,掌握更多的信息,借助形形色色“市场中人”的脑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对市场的主动权。例如,大凡在国内运作成功的企业,老板一定是经常深入市场,并且能够准确感知市场脉搏。外向型企业在这方面十分薄弱,必须善于借脑袋。
二、借品牌:品牌瞬间破“0”,稳步成长
没有品牌的市场必定难做。但必须指出,做品牌不是根本目的,品牌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手段。外向型企业刚转身做国内市场,对内的品牌基本是“0”,但是企业毕竟发展了多年,有着一定的基础,这就有条件让品牌迅速突破“0”。借品牌正是品牌对内破“0”的有效策略。
其一,直接借助曾经为其代工的产品品牌。例如,某儿童家具企业决定在2007年运作国内市场,但是品牌除了四个字的品牌名称之外,就似乎什么都没有了。远卓品牌机构在为其做好品牌规划之后,为了让品牌迅速破“0”,企业采用借品牌策略,利用一切合适的传播渠道,直接告知经销商和消费者,某顶级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就是自己为其代工生产的,并出具了相关证明。如此操作,迅速减少了消费者对新品牌的疑惑。
其二,巧妙借助原材料品牌。同样以家具为例,领先的家具品牌大多会重点宣传自己的木材产地品牌、板材品牌、油漆品牌以及其它原材料品牌,外向型企业作为后来者,大多具有相关的优势,同样可以认真分析领先者的原材料品牌详情,有针对性地巧妙打出原材料品牌,有效借用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快速促进其认可自己的产品质量,打下扎实的品牌基础。
其三,借助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品牌。好的产品不仅要有好的原材料,而且要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成熟的工艺技术。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说,这正是自己的强项。因此,在品牌迅速破“0”的过程中,企业要善于打出自己生产设备品牌和工艺技术品牌。例如,远卓品牌机构在讲授《一分钱做品牌》的过程中了解到,一家具品牌聘请了荷兰著名艺术家凡高的后裔为其设计产品,这就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借品牌策略,能够让目标受众立即感受到其设计的实力和魅力。
其四,借助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我国不少地域都被打上了浓浓的产品烙印,如,嵊州的领带、诸暨的珍珠等等,可以说是路人皆知,甚至是有口皆碑。因此,类似区域的外向型企业就可以直接借助地域品牌形象,强势推出自己的内销品牌,让品牌瞬间破“0”,例如,雪孩子珍珠在出征中国市场之初,就十分强调自己的“诸暨身份”,先借助地域品牌优势,再依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实施系统运作,现已被权威机构授予中国珍珠首饰第一品牌的美誉。
其五,借助历史文化品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关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值得外向型企业重点挖掘。例如,一儿童家具企业转型之初,远卓品牌机构在洞察教育与儿童家具紧密关系的基础上,跳出家具行业,从教育角度切入,降其定位为“本真儿童家具”,用教育的观念来卖家具。“本真”定位取之于近年来盛行全球的本真教育观念,源之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这种借品牌的思路大大提高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效率,快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品牌特性,不仅有效促进了品牌快速破“0”,而且直接增加了品牌的文化厚度,增强了文化底蕴,未来更会逐步转变为品牌美誉度,是一举多得之策。
具体来说,借媒体要从两个层面来操作。
其一,企业要善于把握大势,为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借媒体的传播力快速传播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例如,上海一儿童家具品牌在开拓国内市场之初,在品牌战略规划指导下,为了证明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远卓品牌机构策划并指导实施了董事长现场“吃家具”活动,不仅直接抓住了消费者渴求环保和健康的“七寸”,而且为媒体提供了具有争议性的新闻素材,引得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让品牌快速实现了名利双收。
其二,企业要努力借媒体的权威性,有效提升自己的品牌美誉度。上述的“珠钻之争”正是企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从行业之争出发,为媒体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素材,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品牌传播效应,让大量消费者知道了雪孩子珍珠,而且还可以借助部分媒体的权威性,有效提升企业品牌的档次和品味,可谓是一箭双雕。